朱元璋的故事大家都熟明福今投,放牛娃出身,最后坐上了大明的龙椅。他吃过穷苦饭,知道江山来之不易,所以特别想给老朱家留下一个稳固的天下。
为了防止后代丢了基业,他搞了个“分封制”,把儿子们一个个分出去做藩王,镇守四方,相当于给大明四周安上了护城河。
朱元璋活着的时候,这些藩王都老老实实的。谁不知道老朱脾气火爆?敢造次一个试试。
再加上太子朱标在世,声望很高,兄弟们大多站队太子,表面一团和气。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,等传个几代,藩王们势力自然削弱,威胁不到皇权。
问题出在朱标英年早逝。朱元璋没办法,只能立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。
等到朱允炆登基,问题立刻暴露出来,这些叔叔伯伯们羽翼丰满,一个个都不好惹。年轻的建文帝坐在龙椅上,最怕的就是“皇叔们抢班夺权”。
展开剩余76%于是,在一群文臣的推波助澜下,他决定动手削藩。
削藩这事,得讲究办法。历史上汉景帝搞过“推恩令”,就是慢慢稀释诸侯权力,水煮青蛙,效果不错。可惜,朱允炆没学到精髓,走了条最硬的路——直接砍。
他先盯上了几个“软柿子”。周王、代王、齐王、岷王先后被废掉爵位,降为庶人,有的还被流放。
最悲惨的是湘王朱柏,带着全家自焚。短短几年明福今投,朝廷血雨腥风。建文帝确实震住了人,但也把叔叔们彻底推到对立面。
朱棣就是其中之一,他当时镇守北平,手里兵强马壮。本想装糊涂混过去,结果发现朱允炆是来真的,迟早要动自己。
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,拉起八百亲兵起兵“靖难”。
刚开始,朱允炆还没当回事,以为小打小闹能压下去。可随着藩王们选择冷眼旁观,没人愿意替皇帝拼命,朱棣一路势如破竹,局势失控了。
更糟糕的是,建文帝还犯了个大错,那就是用错了人,他任命李景隆为主帅,几十万大军交到他手里,结果呢?
李景隆不是无能,就是卧底,带兵对阵朱棣时连连失利,甚至还大开城门,让朱棣顺利攻进南京。
最后,建文帝的下落成谜,靖难之役画上句号。
削藩没削成,反倒引来一场改朝换代。建文帝失去了皇位,江山格局彻底改变。
那如果换个角度想,朱允炆要是真削藩成功,会怎么样?
表面上看,皇权会更集中。藩王势力被一一削掉,皇帝的权威无可动摇,谁也不敢造反,但问题也不少。
第一,边防要出大事。明朝初期,藩王镇守边疆是有用的,能挡住外敌。藩王们的兵权一旦被废,边防立刻虚弱,北方的威胁更大。
第二,文官集团势力过大。那时宦官还没成为权力中枢,皇帝也没学会用宦官去制衡文官。如果藩王不在了,皇帝很容易被文臣架空。
朱允炆本来就不是手腕强硬的皇帝,他手下的方孝孺、齐泰、黄子澄这些人,心里想的是把明朝往“士大夫共治”的路子上拉。
朱棣后来灭方孝孺十族,不是单纯因为一时之怒,而是因为看透了这群文人的野心。
换句话说,如果削藩真成功了,皇权或许能短暂加强,但文官得势,边疆空虚,长远看明朝的麻烦会更多。
所以,有人说朱允炆削藩失败,未必是坏事。若真让他得逞,明朝说不定还会更早走向衰亡。
参考文献:
《明史·卷一百二十二·列传第十》
《明太祖实录》
顾诚《明代前期政治史》明福今投
发布于:河南省亿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